《黄冈日报》报道我校交通学院转型发展路径和成效

    本网讯  8月2日,《黄冈日报》第7版以 《“弯道超车”超出新气象》为题,从“增强内外‘车头’牵引力”、 “推动校企合作‘加速度’”、 “打通实践创新‘直通车’”三个层面报道我校交通学院转型发展路径和成效。

  原文如下:


“弯道超车”超出新气象
——黄冈师范学院交通学院转型提升纪实

本报记者 王 露     通讯员 余毕超

  数据显示,2014年我国累计生产汽车2372.29万辆,同比增长7.3%,销售汽车2349.19万辆,同比增长6.9%,产销量保持世界第一。从2004年到2014年,汽车类本科专业毕业生始终保持着90%以上的一次就业率。
  湖北是汽车工业大省,已经建成十堰、襄阳、武汉沿汉江沿线,荆州、黄冈沿长江沿线两条汽车产业聚集带。黄冈作为大别山革命老区振兴发展规划区的重要一员,为黄冈汽车产业提供了历史上难得的发展机遇。
  2014年,黄冈师范学院与鄂东职业技术学院合并。新成立的交通学院迎来了崭新的发展环境,充满挑战和机遇的平台。
  作为曾经鄂东职院的老牌专科专业,如何从专科教育教学实现本科教育教学的整合提升?如何抓住被列入全校首批转型发展试点学院的发展契机,实现学院转型发展的新目标?
  “地方政府越来越意识到地方高校转型对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学校也开始加快转型步伐,企业的积极性也高涨起来,地方高校转型的风潮正在形成。”在交通学院院长王建宇心中,抓住新产业和新技术发展的机遇,加快建立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的发展机制,就有弯道超车、异军崛起的可能。
  合并以来,黄冈师范学院交通学院牢牢秉承“把握方向,掌握命运”的育人理念,砥砺前行,持续加速,在转型发展的道路上实现“弯道超车”,超出了学院整合提升的新气象。

增强内外“车头”牵引力

  火车跑得快,全凭头来带。面对经济社会的转型升级、汽车产业的高速发展,作为黄冈市唯一一所本科院校,交通学院按照学校“两转两改”的总体方针,以保持正常的教学秩序和学生工作的安全稳定为前提,以专业建设为中心,以学科建设为突破口,以课程建设和师资建设为支撑,以转型发展为抓手,以规范制度建设为保障,增强“车头”的牵引力。
  注重专业建设及人才培养——学院作为新建学院,积极申报社会急需的新专业,做到服务社会发展。
  结合学校实际,学院制订了“车辆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完善了“汽车服务工程”、“汽车检测与维修”、“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新的方案体现“三突出”:既突出实践动手能力、突出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突出岗位能力;成立了汽车专业指导委员会,对交通学院“十三五”规划进行了科学论证。车辆工程专业首届招收30人,学生专业认同感强。
  突出队伍建设及“双师型”教师建设——为了稳步推进“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学院组织教学观摩,提高授课水平,教师授课方向早安排,参加核心课程研讨会,提升教学能力。
  为加快推进汽车服务工程、车辆工程专业转型发展,学院主动走出去,学习借鉴兄弟院校在学科建设、专业建设、校地校企合作、实验教学等方面的经验和做法。
  先后选派9名教师到武汉理工大学和湖北汽车工业学院考察,赴南京农业大学、湖南大学、福建农林大学等高校调研学习;12名教师到一汽大众、东风汽车、长春机械研究院、重庆长安汽车、上依维柯、红岩、宗申等公司参观学习;选派邢世雄和张红林赴武汉理工大学进行本科课程理论教学学习;选派罗霄和胡爱升赴重庆长安有限公司进行实践教学学习,并要求每位青年教师挂职一家4S店,定期下企业学习管理和实践操作。聘请武汉理工大学侯献军教授为“黄州学者”。
  在全院老师的共同努力下,学院顺利完成1个本科、2个专科专业共计18个班级52门课程的教学工作。课程建设有突破,“翻转课堂”立项建设,申报校级教学团队2个,并且立项:《汽车专业基础课教学团队》和《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课团队》,两个教学团队建设稳步推进。课程建设2门立项:《汽车电器》和《发动机电控系统检测与修复》;校级教研项目1个:《地方高校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校企合作模式实践与研究》,此项目也通过了省教育厅评审,并立项。科研6个项目立项,其中专利2项。
  全体教师不断提升自身的学科知识条件、提升学历层次、加强学术研究,全院形成了奋进学习的良好氛围。
  为加强校内工程中心建设,提高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兴趣,交通学院组织200多名师生赴武汉理工大学,参观了该校的汽车构造实验室、内燃机实验室、驾驶员训练中心。双方就专业建设、“双师型”教师、实验实训、校企合作等进行交流。
  好老师带出来的必然是质量过硬的毕业生。仅2015年,交通学院就业率达92.5%,职业资格证书通过率100%,14级学生驾照通过率75%。

推动校企合作“加速度”

     “更好地服务地方,实现地方汽车行业产业的发展,需要我们培养更多的新型应用人才,培养更多技术、工艺和艺术结合型的人才。突出学生实践学习和加强校企合作,是我们必须要走的路。”交通学院党支部书记杜杰说。
  在“十三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交通学院全体上下统一认识:实现专业与产业对接,推进课程体系转型,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都离不开产教融合、校企合作。
  2015年10月21日,交通学院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成立暨“十三五”事业规划论证会召开。武汉理工大学汽车工程学院博士生导师候献军教授、神龙汽车公司教授级高级工程师黄祚华、湖北汽车工业学院郭都玺教授等专家学者就汽车服务工程、车辆工程人才培养方案、交通学院“十三五”事业发展规划进行了科学论证,并诚邀交通学院毕业生到公司实习就业。
  这是该校持续稳步推进“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一个缩影。作为转型发展试点学院,学院多次召开校企合作大会,讨论和完善了校企合作方案,并积极联系黄冈及周边地区汽车企业,推进校企合作。目前,学院与黄冈联升学校签订校校合作协议,与湖北智轩科技有限公司等汽车制造企业建立了良好校企合作关系,为应用型人才培养打下坚实基础。
  通过校企合作,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同时适当引入汽车企业质量体系及相关行业标准作为选修课程,以便毕业后更好更快地融入企业,依据市场需求,给学生更大的自由选择权,对专业设置作出动态调整,实现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的双赢。


打通实践创新“直通车”

  2016年3月22日,交通学院实践创新工程启动仪式举行。该工程配备专业指导教师,以学生团队为主体,建立课外实践兴趣小分队,通过扶持创新创业、“互联网+”等项目以及参加各类高级别赛事,锻炼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提升学生的创业就业能力和创新能力。
  2014年,学院申报《汽车电器》实验室和《汽车构造》实验室,其中《汽车构造》实验室已经获批,且已经在建设中。2015年申报汽车发动机拆装实验室、汽车底盘拆装实验室、汽车电器与电子控制实验室、汽车商务谈判及营销实验室、
  汽车整车性能检测实验室五个实验室,进一步改善汽车专业实训实验环境。
  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推进教学研究方法创新,重点改革实践教学环节的教学与管理模式,积极推行开放式实验室……学院遵循“总体设计,分段实施,逐年落实,整体提升,全面达标,创新发展”的工作方针,适应“三个提高”(办学层次提高,生源素质提高,教科研要求提高),落实“五个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加强,实践教学水平的加强,人才培养特色的加强,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深度的加强,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加强),着力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职业素养,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积极探索汽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以工作过程为载体,构建专业课程体系;以课改课程、教学团队、教改项目为支点,逐步凝练专业特色。
  一步一个脚印,执着深耕。把握方向,掌握命运。交通学院在努力打造“学科优势、专业特色、质量保障、素质提升、就业至上”、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人才培养摇篮的目标下,发挥集体的力量,努力朝着实现转型目标之路加速,向着新气象出发。
     链接:http://rb.hgdaily.com.cn/html/2016-08/02/content_240737.htm?div=-1

(责编:黄师宣)


 

上一篇:下一篇:

作者:宣传部发布时间:2016-08-06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