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云:人若专心于一艺一技,则心不外驰,于身有益。1935年出生、年过八旬的老人林桂生就是这句话的实践者和印证者。

    作为黄冈师范学院的老教师,1997年退休后,林桂生老师仍然不忘教书育人,关心下一代成长。他20多年坚持为“新生代”免费教授书法,义务教授学生达数百人,为学生开设免费汉字、书法讲座累计达1000小时。他身体力行推广规范汉字使用,为学校师生、普通市民连续25年义务书写春联不计其数。

    林桂生老师为社会、为学校、为师生做的公益之事,达到了“万小时定律”的要求。学到老、活到老、做到老、乐到老,他“永远把自己当作一个小学生”。2011年,他荣获了“全国教育系统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

林桂生老师在他的“功半斋”学习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林桂生老师说:“人生应当是进取的,进取的人生才是充实的,人生应当是奉献的,奉献的人生才是幸福的。我晚年的座右铭:‘莫道桑榆晚,生命终有限。人生当进取,价值在奉献。’”

    在第32个教师节到来之际,党委宣传部特推出林桂生老师的学生、我校校友、物理8901班学生祝咏玉同志的回忆文章,向林老师致敬,向全校老师致敬。

林桂生先生二三事

 祝咏玉

  母校——黄冈师范学院举办110年校庆前夕,年近半百的同学们建了一个朋友圈交流,相约回母校团聚。大家像当初入学一样兴奋好奇,关心地问候彼此的工作和生活,共同回忆我们逝去的美好青春。

  一天夜晚,大家聊起我们的力学实验老师——林桂生先生,仿佛一下子回到了二十五年前的教室和实验室。林老师就站在讲台前,抿着嘴,眼含着笑意,审视着我们这帮准备恣意享受大学生活的“愣头青”。

  在我的记忆当中,每一次去上实验课,林老师总是静静地站在实验室门口,等着检查我们的预习报告。也不知他每次课到底提前多长时间就到了,只看见每次每组实验器材都摆放整齐,桌面地面整洁。

  记得有一次,快到上课时间,我想起还没有预习,就赶紧粗略地将预习部分填好,到教室门口。林老师拿过我的实验报告,手指细细指着几个要认真预习才能填写出的栏目。我脸一下红了,我以为我填写那么多,他会看不出我的敷衍,让我蒙混过去……

  同学们常常对林老师的严格叫苦不迭,但抱怨归抱怨,还是时常提醒自己要老老实实认真预习。做好实验后,实验数据的记录是老师逐一检查的重点内容,只有误差在一定范围内,才能出实验门。具体实验内容,现在都记不得了,但得到林老师表扬的那些同学神气的表情,却记忆犹新。

  在上他的课的两年中,他的穿着一贯整洁而又朴素,面容严肃而又慈祥。他对学生的要求极其严格,对自己的教课极其认真。记得有两位同学期末实验59.4分补考的事情,多年以后提起,林老师说“老朽糊涂了,可是按照四舍五入的方法,59.4就不等于60,要是59.5就好了。”

  写到这里,我眼前浮现出林老师镜片后的两只眼睛,很像一条直线读千分尺的样子,一是一,二是二,“严谨”的光不往别处散开。人们常常将办事讲原则,不讲情面的特点,称为“机械”。课下里,我们打趣地问他是不是北京“机械”学院毕业的,他总是笑而不语。

  留校的同学说,林老师至今还保留着我们当时的成绩记录。我们都毕业二十五年了啊,这绝不是为了担心我们“翻案”而留下的“铁证”,是林老师在我们美好青春年华里,倾注的爱的记录!

  林老师执意要做的事,常常在有些人看来觉得可笑。但是,多年社会生活让我体验到像林老师这样认真的人,很少,很少。世事常无法预习,机会却总是垂青那些充分准备的人。老师的眼神,在我二十多年甜酸苦辣的生命课堂里,时隐时现,告诫我踏实做人,认真做事!

  读书那时老师的工资微薄,估计九十元左右,但是依然乐意帮助班上那些家庭条件艰苦的学生。事实上,当时老师上有年迈父母,下有两个孩子,也是正处于求学阶段,需要供养,师母是一位中学教师,工资也低得很。老师却从没有说起这些。

  林老师业余喜欢研究书法,毕业时,林老师给我们赠送了许多作品,两个班,八十多个人,大多数都收到老师的字,我也有幸收到,是“精神”二字。遒劲有力,温润敦厚中透着认真的光泽!在黄州多次搬家,2010年8月又湖北到浙江,颠沛流离,老师的字竟不知所处!但老师的心意润泽着我,激励鞭策着我,在混沌的生活里勇敢前行!

  留校的同学讲到,林老师退休至今,仍然站在书法讲台上,快乐地书写着他的第二人生。学校老师统计过林老师退休后为推广规范汉字,提高师生书法水平所做免费讲课、讲座各项公益活动时间超过万小时,万小时啊,一天做2小时的话,一天也不间断,一年365天,长达十几年。林先生拿全部的时间和精力来当教师,对教育真正是献身的,我们怎能不热爱他,尊敬他?

  香港回归和毛主席诞辰100周年时,《光明日报》上分别刊登过林老师的两幅作品,有素不相识的读者,称林老师是独树一格的书法家,有人将书法与规范汉字对立起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不重要,对于我们这些学生来说,永远要向他求教的是——“精神”这门课!

林桂生老师免费书法班大二学生王佩如创作

(责编:黄师宣)

上一篇:下一篇:

作者:党委宣传部发布时间:2016-09-10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