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师评论34:为敢于担当者担当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面对大是大非敢于亮剑,面对矛盾敢于迎难而上,面对危机敢于挺身而出,面对失误敢于承担责任,面对歪风邪气敢于坚决斗争”,这是对担当精神科学而全面的阐释。

为什么要“为敢于担当者担当”

  担当决定落实,落实决定成败。我们蓝图绘就了,不落实,所有的蓝图就是“墙上挂挂,嘴上说说”。要把它变为现实,那么就要落实,落实需要担当。为敢于担当者而担当,决定着我们能否实现学校“十三五”规划制定的目标任务,能否营造干事创业的良好环境,能否建设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对学校事业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营造干事创业的政治生态,要求我们为敢于担当者担当。当前,不愿担当、不敢担当,消极应付、为官不为,行动迟缓、不推不动,推诿扯皮、皮厚难缠等现象,在一些党员干部身上还有不同程度的存在。一些党员干部对学校发展中的紧迫任务、紧急事项,火烧眉毛仍然不急不躁、不紧不慢、四平八稳、一拖再拖,这种不落实、慢落实,是最大的不负责任,最大的不担当,还有某些中层单位存在一种不良风气——有些人专门盯着埋头苦干的人评头品足、求全责备,十件事你干对九件,他们觉得理所应当;十件事你干错一件,他们就会穷追不舍、不依不饶,工作中的“领头羊”往往成为偶尔失误的“替罪羊”。相反,那些整天悠闲自得、“忙自己事儿”的人却得不到应受的谴责和惩治。在“多干生非、不干无损”的情况下,一些人感到“与其敢于担当冒风险,不如平平安安混日子”。于是,不敢担当、不愿担当、从未萌生过担当意识的人悄然浮出。要想改变这种状况,需要我们树立“为敢于担当者担当”的正确导向,建立“为敢于担当者担当”的有效机制,让懒官、庸官无处容身,让勤官、能官脱颖而出,真正消除敢于担当同志的后顾之忧。

为“什么样的人”担当

  敢于担当,不是相安无事时的闲庭信步,而是关键时刻的奋不顾身,在矛盾、困难和挑战面前不犹豫、不动摇、不退缩,我们应该为这样的人而担当。

  一是要为冲锋陷阵者担当。改革发展的过程,就是涉险滩、破坚冰、攻堡垒、拔城池的历程。当前,学校面临着异常严峻的发展态势,完成学校第二次党代会制定的宏伟目标、推进学校事业发展的各项任务十分艰巨,我们必须逾越一道又一道障碍难关,打赢一场又一场攻坚战、强攻战。冲锋陷阵者,就是在急难险重任务中冲在最前面,甘当排雷手、充当急先锋,面对困难不退缩、越是艰险越向前,有首战用我、用我必胜的豪气,有敢打敢拼、舍我其谁的锐气。少数党员干部把方便留给自己,把困难留给上一级领导。他们信奉,要想把事情做好,就把复杂事情简单化;要想把事情搞砸,就把简单事情复杂化。这类同志到处请示汇报,形成的问题多了,他就可以不用干了。2017年是学校的整改提升年,要完成两大年度目标任务,全面提升学校办学水平,最需要冲锋陷阵、攻城拔寨的勇士,最需要豁得出来、顶得上去的干部。这些党员干部冲锋在前,难免会碰到错综复杂的矛盾,遇到意想不到的困难,有时甚至会身处险境、面临危难,这就需要我们为他们遮风挡雨、共担风险,全力做好冲锋者的“后援队”,为他们撑腰打气、加油助威。

  二是要为敢于亮剑者担当。敢于亮剑,是一种精神、一种胆识、一种气魄、一种担当。“亮剑者”,就是在关键时刻喊出“我来干”、“我能行”,有“狭路相逢勇者胜”坚定信念的自信者;“亮剑者”,就是直面问题不回避、遇到矛盾不躲闪、该出手时就出手,攻坚克难时敢于放手一搏的勇敢者;“亮剑者”,就是在大是大非面前立场分明、敢与不良风气作斗争,在名利欲望面前始终保持清醒、保持自律,不为非法之利所动、不为杂音噪音所扰、不为传闻谣言所惑的坚定者。学校事业赋予的权力和职责,是我们手中的宝剑,关键在于该亮剑时一定要“亮出来”,主动出击,敢于迎战,否则剑不出鞘,再锋利的剑也只是摆设。有个别同志,一看就不在一个“亮剑”的状态,不能把“平庸”当“中庸”,每一名党员干部都要自觉做敢于“亮剑者”,努力修炼成侠肝义胆的剑客,同时要坚定地为“亮剑者”担当,使他们在沧海横流中尽显英雄本色。

  三是要为勇于改革者担当。面对新的形势任务,改革是动力之源、活力之本;破解新的发展难题,必须坚持变中求新、变中求进、变中突破。不改革没有出路、只有死路。勇于改革者,就是勇于冲破思想观念的障碍和利益固化的藩篱,敢啃“硬骨头”,敢蹚“地雷阵”,面对改革中的难题无所畏惧,义无反顾、千方百计攻克难关、寻求突破。当前,学校综合改革已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人事分配制度、机构“三定”等改革的难度会越来越大,涉及的矛盾会愈来愈深,如果瞻前顾后、畏首畏尾、前怕狼后怕虎,就会前功尽弃、无所作为。我们要像习近平总书记说的拿出“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勇气,敢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才能攻克机制体制的顽瘴痼疾,破解加快发展的疑难杂症,推进各项改革不断深入。同时,改革也是一个“摸着石头过河”的过程,难免有“踩空”的时候,我们不能因为害怕失败而不敢尝试。现在,不少党员干部还有“宁可不做、不要犯错”的思想顾虑,常常是“首先不犯错,其次不出活”。我们要以宽阔的胸襟和坚定的态度鼓励大家大胆试、放心闯,不求全责备,多点赞喝彩。对那些守着陈规不放、抱着利益不松的“守旧者”,那些对问题视而不见、对改革左推右挡的“躲避者”,要毫不客气、严肃批评,不换脑筋就换人。我们说,我们都是“每个零部件”,维持着我们这个机器,哪一个部件不行了,就要换。要通过支持改革、鼓励改革、保护改革、担当改革,最大限度地释放改革活力和改革红利。

     四是要为无私忘我者担当。无私忘我是道德修养的至高境界,是党性觉悟的重要体现,是干事创业的先决条件。无私忘我者,就是那些默默无闻的实干家、不计个人得失的探路人、不怕流言蜚语的开拓者,他们是推动学校事业发展的中流砥柱。无私忘我的人专注工作、埋头苦干,不事张扬、不善经营,不计个人得失,不会投机钻营,甚至少有人情世故、不拘小礼小节,难保不会惹来非议和刁难。这就需要我们为他们力排众议,保驾护航,让实干家施展身手,让探路人专心谋事,让开拓者奋勇前行,不让老实人既吃苦又吃亏,不让实干者既流汗又流泪。

怎样“为敢于担当者担当”

  信任不能代替监督,觉悟不能代替制度。确保有人敢担当、为敢于担当者担当,必须在体制机制上予以保障,学校将健全完善相关制度机制,建立“容错机制”,做敢于担当者的坚强后盾。

  要科学合理设置容错认定的程序。在决策实施过程中,要加强决策效果的滚动评估,强化过程纠偏。在决策实施完成后,要进行决策成效联合评估、评价,并对决策出现的偏差进行定性评价,确定责任追究的方式,进一步明确组织责任、实施责任、个人责任或免除责任的相应条款。要切实抓好澄清反馈工作,对因深化改革、加快发展得罪人而受到诬告、错告的党员干部,及时澄清事实,消除负面影响;对恶意诽谤中伤他人的,严肃查处,还干部以清白、正社会视听。

  要以纠错机制促进容错机制的完善。纠错就是在风险发生之后,及时有效地启动相关机制和程序,对产生风险的源头、过程及后果进行科学评估,找出原因,确定性质,重新履行科学论证、征求民意等法定程序,及时予以纠正,把可能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改革创新决策因为是突破固有思维方式、现有制度体系,不确定性、探索性较高,因此需要配套建立决策纠偏制度,制定相应的实行标准、运行流程、监督制约机制等,通过及时有效纠错,引导创新方向,加强决策调控,为改革创新提供制度保障。

  营造全校良好的容错氛围。建立容错机制的前提是对创新精神的认可,以及对创新偏差的容让与纠正。在此过程中,要树立正确的用人导向,及时教育调整为官不为的干部,突出选用担当有为的优秀干部,让干事的干部有奔头、受重用,让不干事的干部没市场、受惩戒,激励更多想作为、能作为、善作为的干部大显身手。同时,组织部门在制订完善党政领导班子年度履职尽责考核评价体系时,应吸纳和有机结合容错机制的相关内容,激励改革创新者奋勇前行。加强容错文化建设,加强对容错机制的广泛宣传,营造一个宽松、宽容、和谐的干事创业环境,不断激发改革创新者的工作积极性,鼓励敢试、敢闯、敢担当者创新有为。

  当前,面对高等教育的激烈竞争,面对“双一流”建设的重大机遇,需要我们更多地用“智慧”,抓主要矛盾,抓矛盾的主要方面。不管形势多么严峻、任务多么繁重,我们都没有任何理由懈怠,没有任何借口推脱,必须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切实拿出担当精神,真正健全担当机制,为奋发有为、真抓实干的担当者“鼓勇气”,为不惧艰辛、攻坚克难的担当者“增底气”,切实保护好、支持好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唯此,敢于担当的人才会消除后顾之忧,才能甩开膀子、撸起袖子加油干!

                          (评论员:求实)

上一篇:下一篇:

作者:求实发布时间:2017-04-07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