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科技馆进基层,科学大讲堂长知识
本网讯 2021年全国优秀科普产(展)品巡展暨流动科技馆进基层活动启动仪式在我校南区体育运动中心隆重举行。活动组织众多科技场馆、科普机构搭建移动科普平台,到基层为公众特别是青少年举办互动科普活动,向黄冈市广大青少年介绍科技原理、启发创新思维,让他们感受科普活动的乐趣和神奇,激发他们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兴趣和热情。活动期间,我校举办多场“建党百年”科学家精神宣讲。
科普进校园,走进天文学
——专家科学大讲堂第一场
大通社记者 刘慧敏
10月12日上午10点,清华大学教授、北京天文馆馆长王晓锋在我校厚德楼学术交流中心,为我校师生代表带来一场题为《天文学漫谈》的演讲。
王晓锋围绕“天文学重要性”、“现代天文学成就及前沿”两个方面进行讲解,介绍了古往今来人们宇宙观的发展革新,列举了中国古代对天文学的贡献,包括二十四节气、详细的客星记录等,并点明了宇宙学视角与现代科学技术的紧密联系,展现了天文人既要仰望星空,也要脚踏实地、践行担当的精神。他简要概括了现代天文学的已有成果及重大突破,并提出天文学学科前沿的核心问题,即“两暗一黑三起源”,引起学生们极大的兴趣。他引用《论语》里的“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向大家展示日益走向完备的光学仪器,这表明人类探索宇宙的事业不断走向成熟,未来天文学学科前景将一片光明。
身为武穴籍天体物理学家,王晓锋毕业于武穴中学,1993年高考被北京师范大学天文系提前批录取,1997年获得学士学位,同年被保送本校本系天体物理学专业硕博连读。现在已经成为知名的天体物理学家,从事超新星及超新宇宙学研究。他回忆了自己与黄冈的渊源,表示自己很荣幸在黄冈的最高学府开展讲座,为家乡的天文学事业开疆扩土。
科普进校园,与马博士走进水杉的前世今生
——专家科学大讲堂第二场
大通社记者 代景伊
10月12日下午,北京自然博物馆标本部主任、北京植物学会副理事长、科普委员会主任马清温在我校厚德楼学术交流中心以《水杉的前世今生》为主题,讲授了一堂生动形象的科普课。
马清温围绕着水杉的“前世与今生”、“远亲与近邻”、“气孔与分类”三个方面展开讲述。他开篇展示了水杉的图片,讲解了水杉名称的由来和价值。水杉是我国特有的一级保护植物,名称最早是依据1941年发现的化石标本而来,水杉是真正的“活化石”,水杉的发现是二十世纪最主要的植物学发现之一。马清温以时间为轴,讲解了国内和国外植物学家发现水杉的历程。他提到湖北恩施州利川是“中国水杉之乡”,截止2007年,已有8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植物学家亲赴利川谋道镇考察,发表的论文著述多达700余篇。当他提及为确定一个化石标本是水杉还是红杉而进行了长达十年的研究时,在场的学生不禁感到惊讶,同时也深深为他耐心、细心、严谨的科学精神所折服。马清温还向在场师生展示了化石标本的显微图,详细讲解根据气孔特征鉴别水杉种类,推断生活年代的方法,以及根据气孔的疏密程度和朝向判断环境里二氧化碳浓度的技巧。二氧化碳浓度是影响气候变化的重要指标,因而从观察水杉的气孔便可知晓全球变暖的情况,科学研究就在身边。
马清温,博士,北京自然博物馆研究员,标本部主任。中国野生植物保护协会常务理事,北京植物学会副理事长,科普专业委员会主任。曾任中国植物学会古植物分会副理事长。现主要从事杉科植物和药用植物资源研究。近年主持和参与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项目10余项,获北京青年优秀科技论文一等奖,北京市优秀科普作品最佳奖,北京市科技进步三等奖。
科普进校园,走进中国铁路的奋斗史
——专家科学大讲堂第三场
大通社记者 李颖
10月13日上午,以《弘扬铁路文化,赓续精神血脉》为题的专家科学大讲堂在我校厚德楼学术交流中心举行。中国铁路博物馆东郊展馆副馆长吴千担任本次讲座的主讲人。
吴千开篇总述中国铁路140多年的发展史及中国铁道博物馆历史发展沿革。从“蹒跚起步的中国铁路” “步履维艰的中国铁路” “奋发图强的中国铁路” “阔步前行的中国铁路”四个阶段详细讲述了中国曲折、艰辛的铁路发展史。1876到1911年为中国铁路史的第一阶段。从吴淞铁路到京张铁路的发展,见证着中国铁路一步步从无到有的艰辛历程以及先辈们爱国自强、艰苦创业精神。铁路发展史的第二阶段是从孙中山提出要大力兴修铁路到新中国成立铁路运输恢复的铁路兴衰史。历经几次改造的“毛泽东号”蒸汽机车不仅饱含着中国人民的期望,也见证着中国铁路从追赶到领跑的发展历程。第三阶段为新中国成立到1978年中国铁路建设持续发展时期。在此期间,我国攻克了许多技术上的难题,全国铁路网已初具雏形。第四阶段是改革开放以来,大秦铁路、青藏铁路等横贯东西的线路纷纷建成,我国已系统掌握高速动车组技术。这一阶段,全国铁路网已颇具规模。吴千举例,在青藏铁路建设中困难重重,工程师经过几十年勘测,克服自然地理条的限制,终于建成通车,体现出铁路建设者挑战极限、勇创一流的青藏铁路精神。
吴千通过短视频《进击的中国高铁》向在场师生展示了中国高铁的发展历程。结语引用以《钢铁是怎样练成的》的经典语录鼓励大学生传承中国铁路科研工作者的崇高精神。
吴千,现任中国铁道博物馆东郊展馆副馆长、中国自然科学博物馆学会专业科技博物馆专委会办公室主任、北京博物馆学会行业博物馆专委会办公室主任。主要从事博物馆社会教育、铁路文化研究等相关领域工作。2021年荣获由国家文物局指导、中国博物馆协会主办的“庆祝中国共产党建立100周年全国讲解大赛”一等奖。
科普进校园,跟随王博士走近“糖丸爷爷”顾方舟
——专家科学大讲堂第四场
大通社记者 石玉林 鲁怡婷
10月13日下午,北京科学中心副研究馆员王奕琳在厚德楼学术交流中心为我校师生开展题为《走近“糖丸爷爷”顾方舟》的讲座。
王奕林开篇介绍顾方舟是我国著名医学家、病毒学家、“中国脊髓灰质炎疫苗之父”。他讲述了顾方舟从小立志学医,青年时期抗击病毒,远赴苏联研制脊髓灰质炎“糖丸”疫苗,为发展我国生物医学工程建言献策,获得共和国勋章的科研奋斗之路。顾方舟放弃高酬的外科医生工作,将自己的一生投入到万人受益的公共卫生事业,为确保药物的安全,不惜用自己年幼的儿子做临床实验的故事令在场的每一位师生动容。顾方舟艰苦卓绝、感人至深的科研历程,彰显着人民科学家的使命与奉献。
王奕林,中国人民大学哲学博士,中国科学研究所博士后,研究方向为科学传播,北京科学中心副研究馆员,品牌活动部项目主管,主要从事筹划实施科技馆大型公益类科普活动,学生比赛类活动,在北京流动科学中心,北京科学中心分中心等开展工作,致力于传播科学方法、科学思想、科学精神。
审核人:余艳军
(文:大学生通讯社 图:摄协 责编:黄师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