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语】七年栉风沐雨,七年砥砺奋进。学校第二次党代会召开以来,全校师生始终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九大精神和历次全会精神,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内涵建设为核心推动高质量发展,朝着“全省一流、全国知名”高水平师范大学的目标不断迈进。党委宣传部特开设“喜迎党代会”专栏,集中展示学校改革发展呈现出的新局面及各项事业取得的新成绩。
【喜迎党代会·发展篇】科研工作巡礼
十三五以来,学校深入贯彻国家、湖北省的科技创新政策,贯彻落实校二次党代会精神,紧盯“申硕”和“更名大学”的目标,与学校党委行政同频共振,同向同行,科研意识明显增强,科研氛围日益浓厚,学术水平和科技创新能力显著提升,科技支撑教学、学科发展的贡献度进一步凸显,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不断提升。
---科研经费总量规模增长。学校不断拓宽科研经费来源渠道,科研经费快速增长,为科学研究提供了较为充足的经费支持。2016年以来科研经费总量共计4.72亿元,尤其是2020年、2021年纵向经费连续两年超过1000万元,年度科研经费连续两年突破亿元大关。科研经费结构不断优化,质量不断提升。
---高级别项目立项持续向好。学校承担高级别科研项目的能力不断增强。2016年以来共立项省部级以上项目309项,其中国家级项目48项,省部级项目261项。2021年立项国家基金项目10项,首次实现从个位数到两位数的突破;立项省社科基金前期项目18项,排名全省高校第1;立项省社科基金后期项目18项,排名全省高校第5。2022年获得国家艺术基金项目1项,实现国家级项目立项2022年开门红,学校更是实现了该项目立项的历史性突破。
---高质量成果产出提质增量。学校科研成果产出迅速增长,高质量的学术论文、专著、专利不断涌现,学校的学术影响力、竞争力和服务社会的能力不断增强。共发表学术论文4725篇,其中权威期刊论文52 篇, CSSCI期刊论文193篇,核心期刊论文581篇,SCI收录560篇, EI源刊74篇;出版学术专著和教材共计224部;授权专利447项,其中发明专利81项, 9项成果成果鉴定等级为国际领先。
---智库成果质量明显提升。坚持“立足黄冈、融入黄冈、服务黄冈”,为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献计献策,贡献黄师智慧和黄师力量。共提供有效咨询报告88份,《以土地流转推动湖北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智库报告得到省委副书记、省长王忠林同志的签批、《关于湖北率先构建新时代生育友好型社会支持体系的建议》同时得到时任省政协主席、党组书记黄楚平同志和副省长杨云彦同志的签批、《建设黄冈“李时珍中医药健康谷”,做大做强湖北康养经济》智库报告得到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黄楚平同志的批示、《现代农业发展理论与湖北实践》研究成果相关建议写入省政府文件、《互联网+红色文化路径探析——以黄冈为例》被省社科联《领导参阅》刊发、《后疫情时代的黄冈经济复苏与社会发展》被黄冈市委高度肯定,并印发各县市区,国家统计局官网对该报告进行了全文转发。
---高级别奖励数量逐年攀升。学校共获省部级奖励24项。其中,湖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1项,三等奖6项,湖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5项,湖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4项,湖北省政府发展研究奖二等奖2项,三等奖5项。获黄冈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89项,黄冈市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奖154项。
---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提质增效。“黄梅戏”获批全国普通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实现了学校国家级平台立项新的突破;获批“湖北省知识产权培训(黄冈)基地,两个省重点实验室建设得到省科技厅的充分肯定,四个省级人文社科中心特色鲜明,与湖北兴和电力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联合申报的5个省企校联合创新中心获批,获批湖北省钢结构检测平台等科技创新平台,建成了湖北省中科产业技术研究院、黄冈师范学院新材料研究院、李时珍大健康研究院、乡村振兴研究院、黄冈市市域社会治理研究中心等科研平台。
---学术活动呈现了新亮点。承办了“大别山精神内涵与当代价值学术研讨会”“首届鄂台青年发展论坛暨李时珍大健康研究院学术年会”“商贸流通与大健康产业融合发展论坛”及 “黄冈籍院士家乡行之高校学术报告会”等高端学术论坛,彭建兵、王秋良和骆清铭三位黄冈籍院士受聘为我校终身荣誉教授。学校高级别的大型学术活动不断呈现,学术交流越来越频繁,学术影响越来越深远,学术气氛越来越浓厚。
十四五学校科技创新工作要以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为根本遵循,以思想破冰、观念创新为先导,以体制机制改革为动力,以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为核心,以高级别平台建设、高级别项目立项、省部级以上奖项获奖为抓手,认真贯彻国家科技工作“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指导方针,坚持“强化优势、培育特色、协同创新、服务需求”的工作理念,主动对接湖北省区域发展布局和黄冈市发展定位,坚持正确的绩效评价标准,牢固树立以质量、绩效、贡献为核心的评价导向,为学校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为黄冈建设鄂东区域性中心城市贡献黄师智慧和黄师力量。
审核人:黄晓敏
(文、图:科技处 责编:黄师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