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语】七年栉风沐雨,七年砥砺奋进。学校第二次党代会召开以来,全校师生始终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九大精神和历次全会精神,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内涵建设为核心推动高质量发展,朝着“全省一流、全国知名”高水平师范大学的目标不断迈进。党委宣传部特开设“喜迎党代会”专栏,集中展示学校改革发展呈现出的新局面及各项事业取得的新成绩。
夏保雄:教书育人三十载 丹心热血铸师魂
人物简介:夏保雄,中共党员,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31年耕耘在思政课教学一线,把教书育人作为自己最大的事业。坚持学习,不断更新知识储备,使课堂成为学生思想的定盘星。无私奉献,利用大量休息时间指导学生并亲自示范,多名学生在国家级教学技能竞赛中获奖,很多学生毕业后成为教学能手。淡泊名利,为人诚朴,是深受学生敬爱的良师益友。
“岁月如梭,一晃我已在黄冈师范学院的讲台上站了三十一年,当年的小伙子一转眼变成了大家眼中的老同志了”,夏保雄笑着说,“这三十多年是我们黄冈师范学院发展的黄金期,作为见证者和参与者,我最大的感受是:路是走出来的,事业是干出来的,成功是奋斗出来的!我们老同志要发挥传帮带作用,鼓舞大家为学校攀层次上台阶继续踔厉奋进。”
同事们都认为夏保雄是个实在人,夏保雄认为,实在的含义是:心有主则实,行有得则在!择其一事,终其一生,走上教师岗位后,夏保雄即认定自己最大的事业是教书育人,从此埋头苦干,务实求真。
厚积薄发立坚实基
自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思政课教师的“六要”标准后,大家对马院老师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了,夏保雄说,其实,学生对思政课老师的要求一直都很高。在教学过程中,他发现,现在的学生视野开阔,容易接受新事物,面对社会现象与人生困惑时,他们希望思政课教师能够积极回应现实问题,而不是空洞说教。所以,如果没有深厚的理论基础,广阔的视野和不断更新的知识储备,要做学生的引路人是难以为继的。
为此,夏保雄鞭策自己做学习上的先进。除了持续夯实理论基础,他总是第一时间学习党的最新方针政策和重要精神,时刻关注正在发生的国内外时事。平时看的最多的电视节目是中央台新闻频道和国际频道,看的最多的手机内容是“学习强国”平台。坚持每天学习,几十年如一日从未间断。学习,让他有了讲好思政课的底气,他总能把最新的知识应用于教学中,增强思政课的时效性,用坚实的专业基础作为课堂的压舱石。学习,让他有了驾驭思政课的定力,他总能娴熟自如将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和应对实际相结合,教学生正确认识和分析问题的辩证思维,使自己的课堂成为学生思想的定盘星。三十多年来,他承担过多门思政课教学,用通透的理论讲授,赢得了学生的高度认可,历年来,学生评教分数均名列学院前茅。
行稳致远干扎实事
作为一名老黄师人,夏保雄非常熟悉学校兴于师范、强于师范的光荣历史。他认为,传承学校的传统优势和特色,需要每一位教师从提高教学质量的一点一滴做起,在真抓实干中彰显师范性。老师上课的教学质量对师范生的从教素养有“润物细无声”的作用,多年来,夏老师对教学质量孜孜以求,从当年一字一句写下授课教案,对着墙壁讲练,到如今反复修改PPT,精心设计课堂环节,从课前搜集海量资料,到课后反思打磨,他力求每堂课向学生作出最好的呈现。每年本科生教育实习和研究生教学技能比赛前,找夏老师指导的学生非常多,他花了大量时间和精力来指导训练学生。在教学楼里经常一坐一整天,从说课、教学设计、教学环节各个方面对学生进行耐心的指导并亲自示范。在夏老师的影响下,学院建立了“以赛促训”的师范生培养模式,形成了以夏老师为核心骨干的教学指导团队。这几年,夏老师指导的学生在国家级、省级师范生教学技能竞赛中多次获奖,多人毕业后成为任教学校的教学能手。夏老师说,他真心希望,象征着品质保证的“黄冈师范”这块招牌,能在我们一代代人手上继续做强做大。
心素如简做诚实人
大道至简,人生如此,夏保雄喜欢做一个简单纯粹的人。与同事们相处,他乐于帮助青年教师,关心他们的生活,传授自己的教学经验,分担他们的工作任务,从不计较名利得失。他认为,年轻人需要鼓励和扶持,因此,多年来,每次当他评上先进或模范,他都会毫不犹豫把荣誉让给年轻人。
对于学生,他真诚以待。每学期第一节课,夏老师会把自己的通讯方式告诉学生,方便学生联系。课后,经常与学生谈心,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进行针对性教育,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成为学生信得过的朋友。很多学生备考研究生和公务员时,找夏老师请教问题,无论多晚联系,他都会不厌其烦地答疑解惑。看着自己带过的一批批学生考上研究生、国家公务员和选调生,夏老师感到由衷的高兴。毕业后,很多学生一直与夏老师保持联系,分享他们的进步。每次出差到外地,只要听说夏老师来了,学生们争相去看望夏老师,但是夏老师总是尽量不惊动他们。夏老师说,大家都说我有学生缘,对学生太好,其实这只是师者的本心使然。
审核人:叶曙光
(供稿:校工会 责编:叶若兰)